民以食为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耕民族而言,饭是我们的“天”。我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创造出了无数种品味繁多的美食。但是你知道,在古代人们一天要吃几顿饭吗?很多人会对这个问题产生疑惑,我们每天都会吃三顿饭啊,难道古人与我们的饮食习惯还有着不同吗?当然有!并且每个朝代在这方面都有些不同。原始社会的饮食习惯在原始社会,人们靠着狩猎和采集获取食物,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农耕的习惯,所以什么时候吃饭,就要取决于什么时候获得食物。在食物来源很不稳定的情况下,人们一天吃几顿饭也就无法固定。食物充足的时候,人们一天可以吃很多顿吃到撑;而食物匮乏时,也可能一天下来一顿也吃不到。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进入了农耕时代,学会了种植粮食和蔬菜。当人们的食物来源稳定时,一日的用餐次数也才固定下来。商朝的饮食习惯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文献中记载到,商朝时期人们把一昼夜的时间根据作息活动分为了八个时间段。这八个时间段分别是:旦、大食、大采、中日、昃(zè)、小食、小采、夕。这八个时间段并不是平均分割的,而是根据人们的作息而来的,比如说“夕”,它的时间最长,整个夜晚都被称为夕,这也是人们睡觉休息的时间。而“旦”则是指的早上5点到7点的时间段。而商朝人吃饭的时间就是大食和小食这两阶段。大食大概是在早日八点,小食是在下午四点。同时通过其他的文献我们也能够得知在商朝时期,人们一天是只吃两顿的,一顿是在上午,一顿是在下午。西周至先秦的饮食习惯至少是从西周开始,人们开始使用平均分割时间的“12时辰计时法”。在这12个时辰中,有两个叫“食时”和“哺时”的时辰,用现在的时间来说也就是早上的七点到九点,和下午的三点到五点,这两个时间段来吃饭。在一日两餐的时代,人们把上午的饭叫做“饔”(yōng),下午的饭叫做“飧”(sūn),因此还出现了一个成语饔飧不继来形容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唐朝时期的饮食习惯到了唐朝后,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开始发生变化,在上午与下午两餐的中间,人们开始多了一顿点心。而这顿点心就是午饭的雏形。在今天南方的一些地区依旧称吃午饭叫做“吃点心”就是这么来的,而在韩国的语言中“点心”一词指的也是午饭,这也是因为韩国文化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有关。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时,并不是每家每户都可以吃上午饭的,这样的午饭加餐多出现在富裕阶层,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依旧是一日两餐的习惯。宋朝时期的饮食习惯到了宋朝,因为商业的发展,城市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的生活节奏开始加快,吃午餐成为了一种必须,有很多学者认为在宋朝时期一日三餐已经开始在平民家中也普遍开始出现。因为宋朝不再实行宵禁,所以夜市也变得十分的热闹,因为晚上可以吃夜宵的缘故,所以在宋朝时还有可能出现一日四餐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也仅限于个城市中的特殊情况。明朝以后的饮食习惯而我们现在所实行的一日三餐,则是在明朝以后江南地区的一日三餐普及了以后,到了清朝也都基本上把一日三餐当作了一种正常且习惯的饮食用餐习惯了。(资料参考《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图片来自网络,若侵联删,感恩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