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汗牛充栋随园食单贯穿于饮食文化中的 [复制链接]

1#

“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翻开《随园食单》第一篇,这行字就赫然入目,它也告诉读者,这部作品不只是菜谱那么简单。当然,中国传统的著作从来都不只是字面上的肤浅意思。就好比陆羽的《茶经》、朱肱的《酒经》还有童岳荐的《调鼎集》,看似只是在汇总茶、酒与烹饪方法,其中却蕴含着无限深意。

清代秀才袁枚认为饮食与学问相同,都是要先了解道理,而后践行,于是在开篇第一章作「须知单」,介绍食材、调剂、火候、器具、和时节等注意事项。我们总说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饮食文化并不是体现在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这些菜系上,而是在这烹饪最基本的细节,因为这些讲究与礼仪,才使我们区别于其他蛮化文化的关键。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排在首位,这也正是我们饮食文化所讲究的,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是表达了这个道理。

袁枚在戒单中提到了四戒,用到今日警醒世人也十分恰当。用餐礼仪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就存在,我们的前辈将之总结十分完善,只是后辈或因为忘却,或因为教育失当,导致我们青年一代转而倾慕西餐的形式礼节,殊不知与中餐礼节相比,西餐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内涵,接下来就将这五戒分享与大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传承下去。

戒耳餐

何为耳餐?袁枚是这么解释的,“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食物的最基本功能是让人果腹,就比如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不是活着为了吃饭。但当生活水准上升一个层次后,食物可以用来品鉴和享受。但生活中有些宴请,主人翁虽是好意,大盆大碗的端上名贵食材烹饪的菜肴,却全然失去了物以稀为贵的本意。美味的菜肴之所以珍贵,其一是因为它自身的味道,而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量的稀有。我们都知道燕窝鱼翅的名贵与美味,可当我们用大盆盛鱼翅来享用,恐怕鱼翅的意义和稀粥并无差别了。正如袁枚曾对朋友打趣道:“我辈今日来吃燕窝,而非贩燕窝也。”

戒目食

目食者,贪多之谓也。所谓目食的根本在于“贪”字。“贪”也是佛家无钝使中的首位,是人的不良欲望。饮食与人生一样,都要戒掉“贪”念。就好比烹饪,中餐没有标准的概念,全靠厨师手中感觉,厨师做菜越多,味道差异也就越大,次品也就越多,饮食贪多本身从自身享受角度也不划算。同样道理,人生贪念太重,也会得不偿失。

戒穿凿

事物都有自己的本性,不可以强迫为之。比如苹果如果过了时节就会不脆爽,人们为了满足口欲,竟做成了果脯,而果脯已经不再是苹果的本来意义。又比如海参本来是一个十分鲜美的食材,但却将海参做成了酱,这让海参本身失去了意义。人生也如此,切忌矫揉做作,日常的行为和道理做到了极致就已经是圣人了,不必为了特别目的而故意作怪显示自己。

戒暴殄

戒暴殄实际是强调“仁”字。倘若为了正当的目的,任何行为都不失为“仁”。但如果所做出的行为与目的没有任何用处,则需要戒除。《随园食单》中就强调,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

除了处世哲学,《随园食单》中主要还收集了各种古法小吃的制作方式与食材的烹饪处理介绍。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品悟人生世事的道理,这种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著作,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

本期就到这里啦,喜欢我的朋友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