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1日晚,东坡肘子登上央视CCTV2《消费主张》,节目播出整整3分钟,吸引无数粉丝。东坡肘子
苏东坡自号“老饕”,是一个造诣颇深的美食家,不仅体现在他的好吃知味而且懂吃会做,追求食中的情趣,其美食文化堪称东坡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传苏东坡发明改进的菜肴有“三十二味”,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肥而不腻、而不烂,时近千年,已成为东坡区家喻户晓的传统名菜,甚至东坡还有“无髈不成席”的说法,凡是东坡摆酒办菜,就不能没有东坡肘子压轴。如今,独有魅力的东坡肘子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喜欢,甚至已经走出国门,飘香海外了。
东坡肘子一路行吟东坡肘子散发文艺范
苏东坡是一个才子,自然也少不了为他钟爱的美食写文章,在他的笔下,美食不仅五味俱全,还散发着浓浓的文艺范。据不完全统计,苏东坡直接描述饮食烹饪的诗文近百篇,间接描述的就更多,如吃鳊鱼,作《鳊鱼》诗;吃野鸡,写《野雉》诗;吃竹萩,有《竹萩》诗;吃蛇、蛙、蛤,写《古意》一首;吃竹笋,写《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吃梭子蟹,写《丁公默送蝤蛑》;吃豆粥,写《豆粥》诗。另外,吃鲍鱼、巢菜、河豚、寒具、棕笋、蜜唧、黄雀、二红饭等,都写有诗或文。有学者认为:“如果把苏轼记录的馔肴品种集中在一起,完全可以看出宋代的饮食状况和烹饪水平。”
“黄州猪肉好,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知煮。”自然,苏东坡吃猪肉时也少不了为猪肉作文,当他贬谪黄州时,了解到当地人不懂吃猪肉不懂烹调,猪肉滞销,而且价贱,专门写了《猪肉颂》,告知世人猪肉最好吃肉。苏东坡根据家乡炖猪肉的方法,在当地介绍推广烹调猪肉的方法:“净洗铛、少着水,柴头掩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到时肉自美。”教世人一定要将猪肉炖熟了再吃,而且当肉炖到水开后,要去明火用余下的木炭文火慢煨,直到软,然后装碗,这时候猪肉酥软,味道香美。
后来,苏东坡在杭州作官,率百姓西湖清淤,筑堤蓄水,保证了农田灌溉,百姓感恩,抬猪送酒,不收不走,苏东坡遂将送来的猪肉,切成方块,按自己的炖煮调料方法,软后装碗,浇上姜醋酱汁,回馈给送猪百姓品尝,都说好吃,并起名叫“东坡肉”。更有人在西湖开店经营东坡肉。“东坡肉”及之后的“东坡肘子”的名声便不胫而走。
关于东坡肘子,还有另一个版本,就是苏东坡妻子王弗在炖肘子时因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急忙加各种配料再细细烹煮,以掩饰焦味。不料这么一来,微黄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顿时乐坏了东坡。苏东坡向有美食家之名,不仅自己反复研究,还向亲友大力推广,于是,东坡肘子便流传百世。
一路传承东坡肘子滋味渐浓
在宋代,羊肉是贵的,达官贵人流行吃羊肉,普通百姓吃不起羊肉,但因为苏东坡,猪肉有了庞大的粉丝,吃猪肉也成为值得“歌颂”的事情。
其实,吃猪肉在宋时的眉州(今东坡区)已经有了基础,在苏东坡的《远景楼记》中称眉州三大习俗,其中之一是“合耦以相助”,指的是在耕作方法上实行互助,每到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漏钟,用敲的方法指挥群众,选择两个为众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个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看钟漏掌握时间。歇晌吃饭、出工收工,都听从这两个人的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事完后统一算帐,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到了七月中旬,稻谷成熟而杂草衰败的时候,就把鼓、漏收回,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以祭祀田祖,然后欢乐饮食,吃个酒足饭饱,每年都是这样。其中提到秋收后的庆宴上,猪肉便是主菜之一,想必苏东坡就是看了家乡猪肉的烹调方法,才能写出《猪肉颂》这样的称赞猪肉的文章。
苏东坡介绍的方法做出的猪肉比较清淡,仅有白水慢炖猪肉,不像现在色香味俱全。但因为有了大文豪苏东坡代言,人们逐渐喜欢吃猪肉,并研究猪肉的吃法。经过东坡庖人琢磨实践,对比出以猪蹄膀部位做东坡肉最适合,这个部位骨连瘦肉,肉外即皮,脂少不腻,瘦肉紧而不死,肥肉松而爽滑;少脂多胶,吃了不担心长胖,还对身体有好处。于是东坡肘子应运而生,宋代以后,辣椒等调料传入中国,东坡肘子的味道逐渐丰富了起来,成为官宴,田宴不可或缺的首选菜品,更成为川菜菜系中的主角之一。
千百年来,东坡人不忘传承和发展东坡肘子制作技艺,东坡肘子如今已成为东坡区的公共文化品牌,但在其核心技法的掌握和传承上,又以眉山东坡区曹氏家族承习的惠通东坡肘子制作技艺为主。非遗继承人、东坡肘子传人曹绍明采用的技法选肘子、经煮、蒸、加料、再到成品,全部过程均为纯手工操作,保证了东坡肘子“肥而不腻、而不烂、色香味形、入口遗香”传统纯正口味,同时为了让东坡肘子肥而不腻,还采用了独特的制作技艺,生肘子用明火烧烤时去油,上糖色后下油锅炸去油,然后进行烹饪,肥肉里面的油脂有相当部分被煮化而流入汤汁中,这样做出的肘子肥而不腻,粑而不烂,一口下去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一路弘扬东坡肘子四海飘香
时至今日,东坡人在传承和发扬东坡文化的同时,也在演绎出醉人的东坡味道,并由东坡人热情的双手,分享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东坡肘子已经出川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而各国华人区的餐饮业中大凡都有川菜馆,而有川菜馆必有东坡肘子菜品。
而由东坡人直接推东坡肘子出川的很多,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东坡人张达率先在北京开办“东坡饭店”,推出东坡肘子等东坡系列菜品。继后又有眉州东坡酒楼董事长王刚陆续在国内外设“眉州东坡酒楼”上百家,国内各大城市均有入驻,在美国也有开设,在其东坡味道中,首推东坡肘子等菜品。
为了满足境外群众不进餐馆,不会烹饪也能吃到美味的东坡肘子,年,原眉山县乡镇企业率先创办东坡肘子罐头厂,生产软包装东坡肘子罐头,食材与调料分包,食材加热后剪开料包淋上即食,一上市便受欢迎,远销香港等地。年该厂生产的“子瞻牌”东坡肘子软罐头获北京国优精品博览会金奖。年8月8日,东坡区的特色美食东坡肘子,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现在,东坡肘子软、硬包装罐头,远销海内外,也是东坡区主要旅游产品,是馈赠亲友礼品的首选。
可以说,东坡肘子的发展历程,是从最初苏东坡的文字记载演化出现实中的普通菜品,又从单一的菜品技法演化成规模空前的民间食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又因为苏东坡巨大的影响力,对中国食文化的发展贡献颇多,故从宋代起,陆续出现了以“东坡”命名的各种菜点。如杭州、四川有不同制法的东坡肉,一些地方有东坡鱼、东坡脯、东坡肘子等品。东坡系列菜点的开发与研究也已成为烹饪文化学界的热点项目之一。年,以熊四智为首的一批川籍学者根据苏东坡留下的大量诗文和与苏东坡相关的宋代文献进行研究,梳理了东坡笔下所写的元修菜、棕笋、烧笋、黄雀鲊、彘肉、槐叶冷淘、薤姜蜜粥、姜乳蒸饼、青蒿凉饼、萹陡鱼、蔡羹、藜羹、姜粥、东坡豆腐、木鱼子、盘游饭、骨董羹等菜点饭粥羹汤,设计出三十种东坡菜、二十种东坡点心、三种高中低档东坡宴,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如今的社会发展又快又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作为苏东坡的故乡,东坡更有义务进一步研究与苏东坡有关的饮食文化,让老百姓的饮食既美味又科学,还能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也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来源:东坡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