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http://www.xuexily.com/m/年年初的这场疫情,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防控力度的加大和全民行动群防群控,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近日来,湖北地区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不断下降。湖北以外地区的新增确诊量更是降到个位数,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相信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全面打赢这场疫情防疫战争。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企业陆续开工复产,老百姓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在欣喜之余,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反思,这场疫情带给了我们什么?教会了我们什么?在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一、口罩文化
口罩文化一词起源于日本,在日本街头,无论季节,你总能看到很多戴着口罩的行人,甚至在日本漫画中,很多我们熟悉的角色也是戴口罩出场的。为什么在日本如此流行戴口罩,甚至形成了一种口罩文化呢?原因有三:其一遮蔽面部瑕疵。日本女性出门一般都会化妆,日本的化妆术闻名亚洲,但一些职业女性因为赶时间往往来不及化妆便要出门,而且众所周知,很多日本女性的牙齿并不美观,所以很多日本人为了遮蔽自己的面部瑕疵而选择戴口罩,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其二是在日本人眼中口罩一年四季都有佩戴的意义。秋冬季节戴口罩既可以防止流行病传播又可以防寒,夏季戴口罩可以在拥挤的车厢遮蔽车厢内的汗臭味道,春季戴口罩可以有效防止花粉过敏等症状,所以在日本,一年四季都会看到很多戴口罩的人群。其三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日本是岛国,人口密度很大。日本在20世纪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病毒传播事件,比如西班牙流感、关东大地震后的霍乱等。正是这些灾害让日本人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口罩文化发扬于日本,但很多人不知道,最早使用口罩的国家其实是我们中国。据记载,13世纪初在中国的宫廷之中已经出现最原始的口罩---绢布。侍从给皇帝进献食物,就需要用绢布遮盖口鼻,以免不洁之物沾染食物,这就是口罩最早的原型。在我国,戴口罩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一般只出现于冬季和春季。很大部分戴口罩的人群也以防寒保暖为目的。年非典事件掀起了全民戴口罩的热潮,然而随着非典疫情的结束,人们又将口罩抛之脑后,甚至认为戴口罩是累赘,直到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口罩又再一次成为了社会的焦点,甚至一罩难求。
随着疫情的有力控制,早晚有一天我们会战胜疫情,口罩会不会再一次被人们所抛弃呢?笔者近日外出,已经看到很多人摘掉了口罩,仿佛昨日还得宠的贵妃,今日就被打入了冷宫。我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国人应该学会居安而思危,形成我们中国自己的口罩文化,而不是因为疫情所产生的“口罩现象”。现象是一时的产物,文化则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戴口罩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美观、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防护,更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中国是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肺炎疫情终会结束,但流感、普通肺炎、甚至一些其他我们不熟知的传染病还会时刻与我们相伴。一只小小的口罩隔断的不是我们的距离,它隔断的是病毒、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所以当疫情过去,后疫情时代到来,请不要轻易摘下你的口罩,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更是多他人和这个社会负责。
二、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料理更是位于世界三大料理体系之一。根据报道,这次疫情的传播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人们使用野生动物所造成的。吃是人们日常生活之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通过这次疫情,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意识到了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性,相信国家也会不断完善立法,对于非法捕杀、养殖、交易野生动物进行惩治。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应该从我做起,拒食野生动物。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之所以鸡鸭鱼、猪牛羊能够成为我们日常餐桌上的食物,是人类一代一代生存发展所映证的。蝙蝠、果子狸这些野味如果不是带有如此之多的病菌,恐怕早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盘中餐。正是因为这些物种的带病特性,所以在历史的发展中他们没有被人类或者说是绝大部分人类所接受。在中国一些地方流行吃野味,笔者认为无外乎两种原因:其一是当地习俗。一些地区因为历史、地理位置原因,蓄养家畜产量有限,但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野味是比较容易的。古代的生产力、物资供应、物流运输远不如现今发达,所以当地居民就地取材,食用这些捕捉到的野生动物,久而久之将风俗习惯流传至今。其二是一些人觉得吃野味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是向朋友炫耀的资本。他们花高价吃野味并不是因为野味有多么多么高的营养、多么多么美味的口感,而是因为这些东西是寻常百姓不吃的或者吃不起、吃不到的。我吃了蝙蝠、吃了穿山甲,我尝到了你们所品尝不到的味道,这就是我的谈资,是我的资本,是我社会地位的象征,这已经成为了一些人根深蒂固的想法。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野生动物的捕杀、贩卖才有了市场,有了利益链条的驱动。
疫情带给了我们病痛和死亡,疫情也造就了成千上万的英雄。疫情更应该带给我们的是反思,对于人与自然的反思。自然的发展、生物的进化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带给我们的后果是如此的惨痛。所以后疫情时代,请这些人收回你们的无知,这些行为带给你的不是炫耀与谈资,而是人们的唾骂甚至是法律的严惩。发扬我们自己的饮食文化、摒弃这些饮食上的恶习陋习,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请张显一个文明时代文明人的素养吧。
三、聚集文化
中国有13亿人口,聚集是不可避免的。疫情之下的封城、封路、封村、封社区也是防控需要的特殊之举,彻底避免人口的聚集是不现实的。那么疫情之后,当社会生产生活恢复常态,我们还要不要像之前那样大面积的聚集呢?笔者认为,一些正常、必要的活动是不可避免的,朋友家人的聚餐、过年过节的走动、旅游度假这些是必要的。人口的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一些不必要的出行、聚集我们是不是可以避免呢?很多老百姓有一个共性,就是“随大流”主义。哪里人多我就要去哪里,哪里有热闹我也要凑一凑,不管凑这个热闹对我有没有意义。旅游我要赶着人多的时候去最火的景点,因为别人都去我不去显得我与众不同,生怕自己会错过什么“便宜”被别人占去。反观这次疫情,我们应该“庆幸”发生于春节期间。因为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返乡时节,人员流动虽然大,但比较定向,这有利于我们的防控工作。如果爆发于五一或者十一,大量外出游玩人口聚集,且来自天南海北,恐怕造成的后果要严重的多。所以,后疫情时代,在正常的生活、工作、社交外,我们应该避免这种“随大流”主义,响应国家号召,提倡错峰出行。当然,错峰出行还需要我们国家、社会、企业共同努力指定相应完善的工作及休假制度。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必要的聚集要避免、不必要的出行要杜绝、不必要的热闹不去凑。
疫情终将结束,生活终将恢复。当后疫情时代到来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今天的付出,一条条鲜活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伤痛,懂得反思的民族才能进步。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洗礼,洗礼之后希望我们能焕发出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