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吃在北京从官府到民间北京饮食源自何处 [复制链接]

1#
昆明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140223/4342721.html

北京的“食”

层次分明、变化多端

独立而又兼容

个性突出而不失协调

对于北京这座城市

饮食的美好完美地融入

城市的历史中

按照饮食的来源

北京的饮食

大体可以分作四类

宫廷风味、官府风味、民族风味

各地(包括国外)风味

上一期,我们了解了

“宫廷风味”的讲究

本期,文旅君继续为您介绍

北京饮食的来源之

“官府风味”“民族风味”

和“各地风味”

来自官府私宅的“官府风味”

官府风味,就是官府私宅里的菜品。不光是在北京,各地有官府人家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官府菜。

北京这几百年来,作为一国之都,来来往往,住过许多外地的官员。外地官员来京赴任,有自己的府宅,自然都带着自己家的厨师。

从北京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出,朝代更迭,这些权贵人物,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还在这座城里,留下了宅子,更是在北京饮食中,留下了味道。

谭家菜、孔府菜、东坡菜等这些成体系的菜品,显示着当年这些官家的生活状态和饮食礼仪。

外地的不论,单说北京。外地官员到北京赴任,虽然说天子脚下,自带几分荣耀,但是规矩也多,每天日理万机的,有条件的话,吃喝肯定得顺口。

于是,顺理成章地,南方的官员进京,带来了南方的厨师;山东的官员进京,带来了山东的风味。

其他地方的官员进京,自然也带着自己家乡的厨师。只不过,物产丰富、技术实力、个中讲究,其他地方的厨师可能都比不过江南和山东。

清代文学家袁枚,也是一位有心的美食家。他写的《随园食单》一书,应该算是现在能看到的、成体系的“美食点评集”。里面记录了他吃过的三百二十六道菜,除了回忆每道菜的食材、基本的做法之外,还专门写了谁家的最好吃。

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间人士,在北京做过翰林院庶吉士,是乾隆身边的近臣。在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地区,做过知县。这位袁先生,去过不少地方的饭馆,也去过许多官员家做客,看来平时人缘不错。

比如,他写道:“海参三法,……尝见钱观察家,夏日用芥末、鸡汁拌冷海参丝,甚佳。或切小碎丁,用笋丁、香蕈丁入鸡汤煨做羹。蒋侍郎家用豆腐皮、鸡腿、蘑菇煨海参,亦佳。”

很明显,袁枚在钱观察家吃过饭,也去蒋侍郎家吃过饭,这两家的厨师做海参非常有一套,各有千秋,袁枚吃美了。这就是典型的官府菜。只不过,钱观察家和蒋侍郎家的海参做法,不知道有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从这一道菜里,可以看出,官府菜的特点是非常讲究。

官府菜的讲究还体现在名字上。翻开《随园食单》,“碧涧羹”“珍珠团”“傍林鲜”等,这些名字又美又雅,从字面上看,根本不知道吃的是什么。

翻译过来,碧涧羹就是一种芹菜炮制过做的羹。珍珠团是煮熟的鸡脯丁,再裹酱和酒,沾白面炒的一种鸡肉菜。傍林鲜就更简单了,用竹叶煨熟的鲜笋。

由此看来,官府菜,虽然比不上宫廷里的标准,不过,从选料精、配菜广、技巧繁、菜名雅上,都不是一般人家能操作的,自然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吃到的。

所以,官府菜的发展、流传,主要靠的是高官权贵、文人墨客。

皇族、权贵、名流、文人是社会的流行风向标。这些官府家厨的菜肴和手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流传到了民间,逐渐形成了官府菜的体系和口碑,如今,成为北京饮食的一部分。

民族融合带来的“民族风味”

北京城,从地域上,处于游牧民族和汉族交界的地方,汉、满、蒙、回各民族交融共居,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风味和饮食习惯。

虽然各种文化相互交织,但是,又鲜明地保留了许多自己的民族风味。

回族清真饮食

回族在北京居民组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元代时

许多回族人就定居在北京。因为宗教信仰,清真饮食从食材上,就和其他民族有鲜明的区别,烹饪技法也大不同。

●明清时期

经过明清两代回族厨师的继承与创新,清真饮食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已经成了北京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早期的北京清真饮食精于爆、烤、涮,缺乏特别有代表性的大菜。后来,博采众家之长,引入了鲁菜、淮扬菜,甚至西餐的扒、焖、炖等技法,逐渐形成了食材原汁原味、口感质地脆嫩、口味醇厚、汁浓不腻等特点。

烹饪的方法也极大地丰富起来,炸、熘、爆、炒、炖、煨、焖、烧、扒,更有了许多清真名菜,比如焦熘肉片、炸卷果、*焖牛肉、它似蜜、炒馇、扒羊肉条、烧四宝、鸡皮烧鱼肚、油爆肚领、羊肉笋丝等。

白魁老号的爆肚儿

今天,从北京地图上,可以看出北京城有几个回民聚居区域,比如牛街、马甸、花市和常营。所以,这些地区的清真餐饮业非常发达。

北京城里一些著名的饮食,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有名的店铺很多是回民开的。各种以轩、顺、斋做招牌的店,大多是清真馆子。

豆汁儿、爆肚儿、年糕、铜锅涮肉、酱牛肉、门钉肉饼、糖火烧、羊杂汤、各种清真点心等,生活在北京的人,要说找一个从没进过清真饭馆、没吃过清真美食的人,实在有难度。

清真饮食连根结脉,在漫长的岁月里,早就融合在这片土地上了,滋养着这一方水土上生活的人们。

满族饮食

在北京,满族的饮食,更是发达。自打清*入关,满族人就把自己的食材、饮食习惯,带进了北京城。

饮食的承载,说到底是“人”,大量的满族人进京,满族人的饮食自然就在北京饮食中占有了重要的位置。

比如各种饽饽、糕点、奶制品,极大地丰富了北京正餐以外的饮食种类。萨其马、奶酪、奶油棋子、芸豆卷、豌豆*、各种小炸食,现在也依旧深受大众的喜爱。

富华斋饽饽铺的孙尼额芬白糕

一些满族饮食的习惯、食材和烹饪方法也作为北京饮食的组成部分,流传下来。

比如砂锅白肉,这就是典型的满族祭祀的传统饮食。此外,八大碗、烤鹿肉、包菜、酸菜白肉、蘸酱菜等等,即使不去东北,在北京的饭馆里,也能吃到。

其他各民族饮食

北京作为首都,各地的驻京办也带来了当地的饮食风味,彝族、苗族、藏族、维吾尔族这些独特的民族风味,也成为当代北京饮食的组成部分。

来自天南地北的“各地风味”

作为首都,北京就像一个饮食博物馆。天南地北的食材,世界各地的吃法,在北京,人们几乎都能体验到。

●驻京办与各地饮食

国内各省都有驻京办,他们的餐厅,就是当地风味的展示场所。山东菜、广东菜、福建菜、贵州菜、四川菜、江苏菜、上海菜、陕西菜、山西菜……有多少驻京办,就有多少地方风味。

●各国饮食汇聚京城

世界各国的美食,也早早就登陆北京,清末有六国饭店、北京饭店等,甚至在前门一带,还形成了西餐风味区。

《竹枝词》里,记录了晚清上层阶级竞相去六国饭店的景况:“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

新中国成立后,各国大使馆周围渐渐出现了许多地道的外国餐厅,这些世界各国的饮食风味,在北京也发展得相当繁荣。意大利菜、法国菜、日料、韩餐、俄罗斯菜、巴西菜、印度菜、泰国菜、越南菜……一路吃下来,可以媲美全球美食之旅。尤其是年北京亚运会和年北京奥运会后,北京人的饮食态度变得更加包容。

莫斯科餐厅

山陕地区的面食、西方的比萨和意大利面;江南地区的羹、欧洲的汤;沿海地区的海鲜、日韩的料理;中式的茶馆、西式的咖啡店;传统的点心、西方的烘焙,这些独立存在,又互相补充,各有擅长之处,让北京饮食极大地繁荣起来。

天南地北的食材

各个民族的讲究

世界各地的烹饪技法

汇聚在这里

渐渐生根发芽

各自找到了生存的方式

和谐地演变成为

北京今天的饮食格局

内容来源:

《老北京述闻饮食名馔》

图片来源:

北京市东城区老字号协会

北京印迹inBeijing

北京西城

乐享北展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